兩個月前我在一個歐盟考察隊伍中,認識了一位出身德國高級外交官世家,年紀不比我大上多少,卻因父親的工作關係,已經在歐亞非三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居住過的青年。無疑他算得上身分優越見識廣博,但某夜當大伙兒酒酣耳熱,從歐豬五國(PIIGS)談到當時德國所有州分都通過決議完全廢除大學學費的新聞之時,他說:「大學教育本來就是為付得起錢的人而設,德國有些人還沒有脫離共產主義的荼毒,令那些沒有技能又或是不想去工作掙錢的人,都寄望從國家資源中抽點油水,又要想受高等教育,又要坐納稅人的便車不想交學費,長此下去,這個國家會給這些左翼嬉皮士搞垮。要讀書就借錢讀,讀完就還債,很簡單。」身旁幾個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朋友與我面面相覷,驚訝在社經地位比一般人優越的人眼中,原來免費大學教育是如此洪水猛獸,竟然可以連歐盟第一大國都搞垮。 在十一月乍雨乍晴的英國深秋,全國反學費及反削減開支運動(National Campaign Against Fees and Cuts )和全國學聯(NUS)等學生組織帶領數千學生在倫敦遊行,抗議一系列由市場主導的高等教育政策,包括再次調高學費上限,削減高等教育開支等。走在英國大學裏,「anti-cuts」(反對削減開支)和「we want free education」(我們要免費教育)的紅底白字標語貼滿整個紅磚校園,全英許多大學都發生了學生自發的示威和佔領行動。英國學生抱怨學費高昂,令他們付不起高等教育入場費,或是靠借錢完成學業,一畢業就要背負巨額學債,在歐洲緊縮的大環境中絕非首次;記性不差的應該不會忘記四年前十一月,由於政府大幅削減高等教育經費,倫敦學生進行了逾月的示威抗議,英國警方在多次遊行中使用其聞名世界的kettling手法對付學生,即是用人和盾牌將學生重重圍困,不准進食喝水,不准上廁所,直到學生筋疲力盡被迫投降。然而爭取免費大學教育的學潮依然沒有遏止。許多香港學生同樣面對一畢業就欠下十多萬元學債的噩夢,教育產業化令不少副學士學生吃盡苦頭,我們應該最少可以問:一個大學學位,是不是一定要令人周身債? 欠債還錢邏輯 當世界還未從○八年次按危機帶來的連鎖倒閉效應中走出來,新自由主義者又在各大媒體中嚷著要政府進行緊縮,意即大幅削減公共開支,包括教育經費,失業救濟金,各類貧窮住屋食物津貼等等。緊縮政策帶來教育產業化,當大學學位已經完全成為了商品,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