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幾個星期,唯一一宗霸佔國際頭條,卻沒有太多香港人關注的國際新聞,就是美國密蘇里州小郡費格森(Ferguson)的騷亂。 當地一個黑人大學生Michael Brown在沒有攜帶武器的情況下,被白人警員開槍射殺。由於案件疑點重重(警方表示懷疑Brown涉及某宗劫案,但當時警員與手無寸鐵的Brown接觸不到三分鐘,就使用武力;目擊證人證供顯示Brown當時不可能有機會搶奪警員的武器),警方反應遲緩又引起欲蓋彌彰的非議(Brown身中六槍,其中兩槍打中頭顱;然而他曝屍數小時,警方依然沒有通知其家人),引起當地黑人群體極度不滿,市內連日發生大型示威活動,甚至演化為暴力騷亂,持續逾三星期。在這場自七十年代起已經鮮見的警民對峙中,有兩點非常值得國際社會留意。 第一點是美國警隊在過去十數年間的逐步軍事化(militarization of police)。費格森警隊對示威者使用的武器,包括裝甲車﹑防毒面具等,都是美軍在五角大樓「1033計劃」下,無償向警隊供應的反恐戰爭剩餘物資(military surplus)。這個計劃因為不費州內納稅人一分一毫,一直沒有受到太多關注,然而警方在執法期間,使用過度武力以致無辜平民受傷的事件,在計劃實行十數年來其實屢見不鮮。以費格森的連日示威為例,的確有為數不少的示威人士擁有槍械,亦不時開槍迫退警察;然而針對沒有正規軍備的平民執法的警隊,卻用上了直升機﹑機關槍﹑天台狙擊手﹑反地雷裝甲車與防毒面具,令人口二萬的小城,儼然成為了伊拉克反恐戰場。911事件後,美國的全民反恐氛圍,容許了警隊逐步在裝備上實行軍事化而不受遣責;費格森事件卻成為了檢討警隊軍事化的契機。 費格森警察全副武裝的新聞圖片固然震撼,然而當中所反映的,長期以來的警民關係轉變,其實更值得香港借鑑。在費格森的連日騷亂中,警方所展示和使用武力的姿態,儼如戰爭中的佔領軍事勢力,而非地方警政。當然費格森事件只是警察軍事化的明顯展示,警察針對少數族群使用特種部隊(SWAT)執法的事例在過去十年迅速增加,加上「drug war」令警察藉口打擊毒品侵犯公民自由,就逐漸加強了警察作為「軍事勢力」,而非單純治安維持者的角色。費格森的騷亂之所以持續數星期,就跟警察的軍隊心態有莫大關係,如果警察不以鎮暴為首要考量,警民關係沒有撕裂至不能修補的程度,又何以會用如此多餘的武力?當警察將市民